close

分享一則最近看到的文章:為什麼美國兒童的閱讀量是中國兒童的六倍?
(文章出處:溫哥華港灣)

美國伊利諾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主要從事兒童閱讀研究,

他曾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兒童的課外閱讀並與美國的兒童閱讀做了比較,

得出了如下結論︰

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

但是美國兒 童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兒童的六倍。 

產生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安德森教授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讀物過於"超前"了。 

在中國,適合二至八歲的兒童閱讀的課外書籍數量本來就比美國少,

而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閱讀材料多是《唐詩三百首》及一些情節復雜的故事,

大多數書籍的內 容超過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難以流暢理解故事的內容,

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所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少,閱讀量也就小了。 

兒童讀物應該分為教師指導孩子學習的書籍專門給孩子閱讀的書籍兩種,

也就是分為"精讀"的書和"泛讀"的書,中國孩子嚴重缺乏泛讀讀物。

父母給孩子買的 課外讀物基本都屬於精讀類。

中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裡學課文就是"精讀"的方式,

課外讀物還要"精讀",倒盡了他們的胃口。沒有興趣,閱讀量自然就上不 去。 

分析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精讀"讀物的原因,

在於中國父母比較注重閱讀的短期效果,

希望孩子讀了一本書之後,就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遠意義,

理解它 的遣詞造句、描寫手法和意境,在父母眼裡,

孩子讀完一本書都要說出個子午卯酉來才算沒有白讀,

孩子能把看過的東西背下來最好,如果孩子最終能把讀過的東西 運用到寫作文上,

提高作文水平才算達到了閱讀的終極目的。 

實際上,閱讀本身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

不是讀了幾本書或者背了幾本書就可以顯現出來的,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和習慣,

好比蓋房子打地基,一時還看不出來房子的樣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後面想怎麼蓋就怎麼蓋。

地基打不好,後面蓋樓用的磚瓦再漂亮、昂貴都沒有用。 

學齡前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

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認知水平和理解消化能力都不強,

所以兒童閱讀書籍的內容應當簡單化、適合孩子口語表達,

要多選擇一些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趣味短文和可供孩子們相互談論的簡單故事,

才有利於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父母領孩子到圖書館、書店去,

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看的書,不要對他們的閱讀書目指手畫腳,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為孩子做選擇,要知道,他們只有喜歡一本書才會看得進去。 

其次,安德森教授認為中國孩子閱讀量比美國孩子小,

還和中國父母陪孩子讀書的時間上比美國父母少有關。 

美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每天抽時間給孩子讀書,

直至孩子上學了,依然會保持每晚睡覺前給孩子讀書的習慣。

而中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花時間 在教孩子認字上,而不是讀書。

孩子上學以後,很多中國父母肯花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卻不肯花時間陪孩子讀書,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了。

孩子不完成作業老師會批評,他自己知道厲害關系,

即使家長不陪不督促,他也要完成的,父母如果把功夫下在這兒,

孩子有了依賴心,把寫作業變成給父母老師寫的了,

慢慢地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不說,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精神也難以培養起來。 

孩子上學以後,看書的時間驟減,同時電視與電腦遊戲也在爭奪課後的時間,

這一階段讀書習慣最容易被打破。所以在這一時期父母要把功夫花在陪孩子讀書上,

讓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能夠保持下去。 

中國父母可以向美國父母借鑒,每天在睡覺前抽出半小時的時間讀書給孩子聽,

既密切了和孩子的關系,也容易堅持下去。 


============  分  隔  線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j03shan02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